当前位置: 首页 稿库 正文

人物趣谈-鲁迅-20200609

杨皓宇 |

鲁迅,最受语文教科书宠爱的作家(没有之一),曾令中国中学生”谈虎色变”的男人。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他却成为最受网友喜欢的文艺圈“网红”,被调皮的网友们奉为“亚洲第一梗王”。

鲁迅先生一定没有料到他曾说的话、写过的文字,被今日的段子手们奉为圭臬,“鲁迅说的话”在互联网引起疯狂的传播,甚至有网友专门做了检索系统,用来查询鲁迅曾说的话。后人在鲁迅身上贴上了无数的标签,有些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论调。

鲁迅(1881 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姓周,字豫才,名树人,鲁迅是他众多马甲(笔名)之一,最早用于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里,是他最广为人知的笔名。他是中国近代以来最著名的文学家,对于五四以来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先生出生于浙江绍兴,22岁起留学日本,就读医科学校,在中国内忧外患之际,决定弃医从文,从此笔耕不辍,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一生力图以文字启蒙国民、拯救国家,通过对国民性、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与批判,成为近代中国最具批判性、斗争性的作家。

有趣

是治愈无聊世界的良药

《南方人物周刊》在2010年曾发表过一篇评论鲁迅的文章,题为《被遮蔽和高悬的鲁迅》,这.个题目准确概括了鲁迅在中国读者心中的形象。鲁迅虽然获得民间与庙堂的双认可,但总被架于文学神坛之.上,提起他,人们浮现的总是- -张冷峻、严肃的脸。

即使网友将他的话编成段子广;为传播,令他的形象更接地气,更有趣了,但他的作品始终甩不掉冰冷、战斗性的外衣,他依然是中学生最猜不透、读不懂的鲁迅。

多数读者对鲁迅的印象来自于教科书、试题,被他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折磨得忘记了他的可爱。学者陈丹青曾说过,喜欢鲁迅的理由是: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生活中的鲁迅爱钱、爱吃、爱抽烟、爱搞笑,为何书里书外的鲁迅形象相差甚远?

其实,如果多读鲁迅的作品,多了解他的轶事,就会发现陈丹青所言非虚。在与友人的交往里,他是风趣幽默的,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他给朋友送书时故意在封面题词处耍一把幽默,写上“我亲爱的一撮毛哥哥呀,请你从爱人的怀抱中汇出一只手来,接受这枯燥乏味的《中国文学史略》。”在书信、日记里的鲁迅,是一语中的“段子手”,爱说玩笑话,爱怼人。

在文学作品中,也能窥见鲁迅的幽默与有趣。在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简练的文笔带出妙趣童真的)儿童乐园。

他的《故事新编》新颖奇特,“恶搞”历史传说,写景色时光怪陆离,“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写人物时,他脑洞大开,在《奔月》篇中后羿最爱给嫦娥做“乌鸦杂酱面”;在《铸剑》篇中将春秋时期著名铸剑工匠干将、莫邪之子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塑造为暗黑的革命故事,并探寻人类灵魂、反思人性。

正是他性格里的天真烂漫、诙谐有趣,他的散文、小说作品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幽默感、想象力,而其中极具先锋意识的艺术内涵至今仍恩泽众多作家。

自省

是鞭笞社会恶相的一剂猛药

鲁迅的犀利体现在作品里存在大量针砭时弊的论调,他以刻刀般的文笔,鞭答封建礼教,揭露近代国民的劣根性。他笔下的国人多数是丑态的、麻木的、懦弱的,有些不理解的读者甚至说他是在丑化中国人。而实际上,鲁迅的揭短、不满,正是因为对国家、国人有极深的情感。

近代中国屡遭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民族危亡之际,他弃医从文,认为中国人思想如果不能觉醒,中国就没有希望。他的所有批判、笔伐都是希望能把沉睡、麻木的国人唤醒,启蒙明智,激发人们的爱国心。

诗人艾青也曾说过“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鲁迅先生也是如此,出于对国家与人民的情感与期待,他站于风口浪尖上,不余遗力地以笔杆子剖开社会恶相,扫清魑魅魍魉,冀望改造国民。

闰土、孔乙已、阿Q、祥林嫂等,鲁迅塑造了无数个经典的人物,他们都是有缺陷的、可悲的。鲁迅看似冷漠的笔调,实则是关怀与批判并存。他一方面厌恶底层人民身上的某种劣根性,同时又同情他们的遭遇,他用极克制的文字,勾勒了底层人物的血与肉。

在孔乙己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时代遗弃者,也看见-一个本来极为自尊、有生命意识的人,最终在穷困潦倒中、嘲笑中无声地结束了生命。

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看遍了村民、邻居等各色麻木群众对阿Q、祥林嫂等悲剧人物的冷眼、无情,看遍了底层人物的不幸。而这些令人无奈而气愤的悲剧因子,正是鲁迅对“人”之价值的思考,以及对国人的人文主义关怀。

从人的角度出发,他不断审视国人,成为了最了解国民性的作家。他抨击国人“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过于讲究中庸之道,至今我们依然存在这样的习性。

他厌恶国人看客心态,认为这纵容着社会的冷漠、罪恶的滋生,“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hu) 觫(su)(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中庸”、看客、保守、愚昧等,-副近代中国众生相,可悲但却真实,他勇敢而尖锐地对国人、国情进行深挖、揭示,希望通过自省和自剖的方式找出近代中国的痼疾,寻得一条拯救中国的道路,一剂启蒙国民的猛药。

人的有趣在于多面性,不同的面向折射出不同的光景。鲁迅他不只是一个单一的文学、伟人符号,而是具有多个面向,色彩丰富的人。他既有民族脊梁的威严,也有玩笑人生的可爱。

                           

中国校园之声,青春的声音,我们一起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