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金秋好光景,我们一起去旅行
哈喽,小耳朵们,晚上好啊。这里是每周三晚上八点与你准时相约的中国校园之声-一起去旅行。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卓朋。
如果你有想知道的旅游讯息,欢迎到FM520.COM中国校园之声官网给我留言,如果你有想分享的旅游攻略,欢迎通过微博私信给我,我的微博是@是可爱的憨憨诶。本期节目之后,可以在蜻蜓FM搜索一起去旅行,点击订阅,就可以回听了。现在一起去旅行吧。
让我们继续了解了解晋祠的历史吧。
对越坊(三匾之一)
【对越坊的含义】 牌坊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有功德坊、忠孝节义坊、科第坊等。对越坊是一个功德牌坊,是孝文化的体现,立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 “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此处意为“报答宣扬母德高尚”。
【对越坊的配饰】 对越坊上现存彩绘内容已改为八仙、杨戬、哪吒等内容。 牌坊前台基上蹲坐铁狮一对,铸造之法极为精美,初步鉴定为北宋遗物。这对铁狮子为牌坊的气势增色不少,使牌坊越发显得高大壮丽。 对越坊的特殊之处还有一点,就是左右各配钟鼓楼,这个是钟楼。
【对越坊的传说】 据说,明代有个大书法家叫高应元。他写的字,骨骼雄奇,力透纸背,尤以楷书享誉海内,在当时很有名气。他住在晋祠东南数里许的太原县东庄,父亲在外经商。高应元在母亲面前尽孝道,养侍奉,是本县出名的孝子。他冬天让母亲坐在火坑头上烤火享福;夏天让母亲在树阴下乘凉观景,又怕母亲冻着热着。尽管如此,他母亲的身体还是越来越不好。这一年,母亲又患上了偏头痛,高应元请了许多大夫治疗,总不见好转。 一天,高应元在家里专心写字,忽见家人慌慌张张地闯进来说:老太太的老病又犯了!高应元听说母亲犯病,便急忙扔下笔前去看望。这次,母亲的偏头痛发作得比哪一次都厉害,疼得老太太坐卧不安。高应元急忙让人请医生治疗,自己日夜守在床前,精心侍奉。可是,方圆几十里之内的大小郎中都请遍了,各种药也不知服用了多少,就是不见好转,急得高应元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有人给他出主意,到晋祠庙吕仙阁祖师像前求求签,只要心诚,也许能得到神明的帮助。 高应元听从了一这劝告,便沐浴斋戒,专程来到吕仙阁求签。他恭敬地祷告一番后,便拿起香案上的签桶晃动,一只签从桶中跳出,他拿起一看,上面写着 4 个字:添砖加瓦。高应元立刻明白了,这分明是让他在祠内修建筑物。高应元毫不怠慢,马上在祠内转了起来。晋祠院内殿、堂、楼、阁、亭、台、塔、桥等,应有尽有,就是缺少牌坊。于是,高应元决定捐建一座牌坊,以此为母亲消除灾难。经过一番周密考察后,高应元决定将牌坊建造在圣母殿的前面,金人台的后面。不久,牌坊就破土动工了。结果,在开工的第三天,高母的老病果真好了。高应元一想,神明既然大恩大德,就把建造了半截子的小牌坊拆掉,重建一座大牌坊。 没过多久,一座高耸华美的大牌坊落成了。在完工那一天,高应元兴致勃勃地拿出他的看家本事,挥毫泼墨,为新建成的牌坊题写下了气势磅礴的对越二字。这块金字大匾往牌坊上一挂,不仅使牌坊愈发壮美,而且也为周围的景物增加了亮丽色彩,因而,博得了人们的一致称颂。后人将水镜台、对越、难老列为晋祠三大名匾。 对越牌坊建成后,使得晋祠中轴线上的一组建筑连成一体,这座千年古祠由此更加肃然壮丽。人们说,高应元是一位画龙点睛的高手。
献殿(三宝之一)
【献殿的由来和功用】 紧邻对越牌坊看似凉亭的建筑叫“献殿”,是供奉圣母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1955年用原料照原式翻修。 凡祀圣母牲膳均献于斯。以前祭祀用的牛羊都放在这个献殿里面,天热天冷都不会坏,太原气候干燥,而来这个献殿四面镂空,空气通透,自然不会坏。
【献殿的结构】 献殿面宽3间,四周无壁,只是在槛墙上安直棂栅栏,从形制上看很像一座凉亭。殿顶架构极为简洁,梁身不弱不肥,简单轻巧,四角构造合理,坚固耐久。殿内敞朗,檐头舒展,给人以稳健舒适的感觉。献殿在中国古寺庙建筑中不乏其例,但多为明清建筑,此前极为少见。而晋祠的献殿建于金代。是国内同期现存的古建中所独有,颇具代表性和历史价值,所以被文化部鉴定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鱼沼飞梁(三宝之一)
献殿和圣母殿之间建有鱼沼飞梁。这是我国最早的十字形古桥。重修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石狮】 鱼沼飞梁前的狮子与一般所见完全相反,母狮居东方尊位,雄狮居西方,并且母狮张口雄狮闭嘴。这就说明圣母殿是以女人为尊的。历代之所以不断扩建晋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弘扬孝道,本来这里为纪念唐叔虞而建,但逐渐却把他摆在次要地位,因为“母凭子贵”,所以把其母亲邑姜作为圣母供奉起来,其大殿也成为母慈子孝的一个标杆。
一般而言,古代看门狮子的摆放,雄狮居东,母狮居西。因为古代男尊女卑,古代皇帝面南背北坐着,文官居东,武将居西,封建王朝文官大多都是比武官地位高的。狮子的摆放也是遵从这一规矩。 除了摆放位置,雄狮爪下是绣球。这个代表男人在外为锦绣前程打拼。母狮下边是憨态可掬的小狮子。这个就代表女人看孩子照顾家。一雄一雌均是张着嘴的。但也有很多时候,雄狮张嘴,母狮闭嘴。这说明古代社会男人除了在外打拼养家,也具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女人只要把家照顾好,不必说太多的话。
【鱼沼飞梁】 在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重建时,为追封叔虞为汾东王,荣耀其母,建造了宏伟的圣母殿,同时利用殿前的泉水筑了砌石泉池,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此方形池中多鱼,所以取名“鱼沼”。这里的水是晋水第二源流,沼上架十字形板,桥沼内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与横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目前,鱼沼飞梁整个梁架都是宋代遗物。桥面呈十字型,把圣母殿和献殿连为一体,给人以一种展翅欲飞的感觉,故取“飞梁”之意。 鱼沼飞梁始建年代不是特别清楚,但北魏的时候已经就有了,距今有1500多年,北宋时期重修。是我国现存古桥中唯一的一座十字形桥梁。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评价:“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圣母殿(三绝、三宝之一)
【主殿】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 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邑姜所建。
【外柱和内柱】 殿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极为宽敞,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盘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殿采用了宋《营造法式》的“柱升起”、“柱侧角”,增强了大殿的曲线美和稳固性。因此,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建筑发展的重要的实物资料。 《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在建筑学里也叫“减柱法”,就是把支撑殿顶重量的大柱子都挪到了外边,屋檐下设置一堆柱子,正殿墙体上再镶一堆柱子,这样用两圈柱子把整个殿顶稳稳支撑住了。因此大殿内就不用设柱子,而节省了大量殿内的空间。 大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两侧柱子比最中间的柱子依次高2厘米,从而形成了“飞檐”的视觉效果,这一点与南方建筑通过斗拱来达成飞檐手法不同。 圣母殿正面八根檐柱上有八条蟠龙,全部都是把树根根雕烤软了之后,一节节拼上去的。八条龙形态各异。
【前廊牌匾】 圣母殿是晋祠楹联匾额最为集中的地方,共有楹联10副、匾额16块,款款都是立意鲜明而深长,书写和雕刻手法极为精炼的上乘佳作。 〖三晋遗封〗悬挂于大殿正中,是慈禧太后御笔亲题。“三晋”,就是指山西,“遗封”就是指先前帝王奉赏遗留下来的宝地。 〖显灵昭济圣母〗悬挂于前廊正中,由宋仁宗加封题写,意思是拜拜圣母,有求必应。 〖永锡难老〗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祁县渠本翘所书,原本是弧形贴金大阴字,由于技艺高超,阳光反射映人人们视觉的却是时凸时凹,人称活字匾。“永锡难老”出自《诗经》歌颂鲁王的诗句“既饮旨酒,永锡难老。”“锡”通“赐”,这句诗是说已经喝了这赏赐的酒,就永远也不会老。 其他匾额基本都是歌颂圣母恩德、灵验、慈爱,或者弘扬孝道的内容。
【前廊雕像】 圣母殿前廊两边有站殿将军,皆宋代原物。高约4米,分立左右。手执斧钺(越)者是《封神演义》传说中周武王姬发的得力卫士方粥;手执金钩者是方相。这二位都是古代用以驱疫避邪和出葬时开道的神像,在这里就是守卫圣母殿的卫士了。
【圣母殿内侍女像】 圣母殿原名“女郎祠 ”,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完成于元佑二年之前。塑像如真人大小,比例准确,姿态自然,是根据宋代宫廷“六尚制”塑造的。她们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些彩塑对于研究北宋宫廷六尚制和宋代宫廷生活,衣冠服饰以及研究宋代彩塑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圣母殿内的40余尊侍女、太监泥塑是精华所在。这些彩塑与真人大小一致,都是北宋时期制作的,至今有近900年历史。除了精湛的彩绘技术之外,能够为我们提供北宋宫廷侍女和太监们的妆容、表情、服饰等,具有非常大的史料价值的。
〖圣母邑姜〗,头戴凤冠,身穿蟒袍,霞被珠璎,凝神端坐于中央,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
〖圣母前面的太监〗,面部表情神态平和,斜着眼,左边耳朵比右边耳朵稍大,因为左耳对着圣母,要准备随时聆听旨意,左肩膀也微微向内倾斜。眼睛斜着是因为不能直视圣母,只能侧目用余光瞄着。生动还原了北宋当时宫廷太监的神态和外形特征。斜眼和左耳大,用现在的专业词来说,就是太监的职业病
。〖圣母旁边的捧印侍女〗,庄重矜持,不苟言笑,甚至显得神圣不可侵犯。暗示她已深得信任,也深感自己职责的重要。因此,全神贯注于所拿的“印玺”,一手捧托,一手护持。她稳重而老练,眼神极为锋利,却含威不露,嘴角有力,显然是一个很有判断力,办事果敢的妇女。也许是由于职务关系,她生活较为优越,外形显得很丰满。
〖圣母殿彩塑镇殿之宝:唱戏女子〗,现已用红布把头遮盖上了。唱戏女子动作优雅,美丽而恬静,含蓄而大方,头微微低垂。正面看,她含羞带笑,似刚为圣母唱完一曲,受到圣母的夸赞,所以一副感激和满足的神情。从侧面看,她眼睛红肿,眼角含泪,一副悲苦的样子。梅兰芳先生游览晋祠时看到她,非常感兴趣,停留三日都没有彻底把其表情模仿得令自己满意。曾评价道:“一笑一颦,似诉平生”。雕塑用写实、传神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女戏子复杂的内心世界。
水母楼
【水母楼简介】 面向圣母殿左侧,是水母楼、难老泉、真趣亭一排建筑。 水母楼是奉祀晋源水神的祠堂,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官,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二层楼阁。四周围廊,一层为三洞砖窑,形制特别。上下两名匾“悬山响玉”、“沾濡悬瓮”,不仅道出晋祠风光的最大特色,也表达了对恩泽百姓的晋水的感激之情。 一层中间的窑洞供奉着水母。水母铜像,高1米多,端坐于瓮形莲花座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
【水母楼的传说】 相传,水母名叫柳春英,太原金胜村人,嫁到古唐村(晋祠)为媳。春英生性善良贤慧,勤劳俭朴,能忍能让。而她的婆婆却十分刁蛮。柳氏所做饭菜,婆婆嫌缺盐少醋,常常倒掉重做;柳氏从好几里以外挑来的水,婆婆嫌身后桶里的水不干净而倒掉,只吃前桶,这样害得春英天天都得去挑水。但春英对这些刁难并无怨言。 有一天,她正挑着水往回走,半道上遇到一位牵着白马的老头,请求让他的马喝点水。柳氏指着后桶水说,喝吧。老人为难地说,这马只喝前桶的水。柳氏爽快地答应。如此三日,柳氏都满足了老人的要求。尽管自己多挑了三趟水,但第三天饮完马柳氏正要返回重挑时,老人对春英说:我是白衣大仙,你是位心地善良的大嫂,我送你一条马鞭,把它放在水瓮里,用水时只要轻轻一提,水就会上涌,要多少就提多高,但千万不要提过瓮沿,不然就会遭水淹,切记!说罢,老人和白马化作一朵白云而去。柳氏望着空中拜了几拜,就高高兴兴地回了家,从此免却了挑水之苦,而且四邻五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挑水了。但这引起了婆婆的不快,一天她趁柳氏回娘家不在,想把马鞭藏起来,可马鞭刚一提出水瓮,滔滔大水顷刻涌上,转眼间淹了整个村庄。正在娘家的春英闻讯,来不及把头梳完便急急赶回家中,把一草垫扔在瓮上不顾一切地往上一坐,大水顿时变小,只剩下一股泉水从坐下溢出,这使是晋水源头——难老泉。水势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洞中这尊铜像正是依照这一传说塑造的。 水母娘娘的屁股坐在了难老泉上,造成皇帝认为经过难老泉灌溉的庄家都不干净不吉祥,所以这些庄家终身都不能作为贡品,只能给老百姓自己吃。
难老泉(三绝、三匾之一)
【难老泉简介】 难老泉有“晋阳第一泉”之称,泉水自悬瓮山下的岩层中涌出,潜流十多米,从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龙口注入溏中,看似白练飞舞,听如鸣琴合奏,构成晋祠八景之一的“难老泉声”。泉水冬温而夏凉,碧玉般清澈,不分旱涝,奔涌不息。所以北齐时有人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有“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 的名句。 泉上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历年)重修,但其梁架结构仍保留了北齐的建筑风格。 〖难老〗牌匾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傅山所题。难老二字用笔苍劲洗练,颇具神韵,被誉为“神奇之笔”,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三七分水】 难老泉下有一清潭,潭中水来自难老泉。潭中间建有一道石堰,石堰上有十个直径一样的孔,其中,三个孔的水向南流,七个孔的水向北流,用一条“人”字形石坝分开。在潭中还有一座石塔,名为“张郎塔”,又称为“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