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稿库 正文

都市夜归人-反“孤独”症候群-20200802

小编 |

各位小耳朵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

在节目正式开始之前羽弦想问问大家,今天一天都是怎样度过的?从早上醒来,先和家人问好,然后开始一起准备午餐,下午出游,晚上热闹的和朋友聚餐后回家?或者是早上一个人在闹铃声中起来,乘车去上班、去图书馆,没有人知道你没吃中午饭,晚上自己用了餐,在楼道里一个人慢慢地回到家中。

相信这样说的话你们一定也听出来了,这样强烈的对比之下,你很容易就能想起来那个词:“孤独”。

不知道你距离上次体会孤独已经过去多久了。或许就是现在,此刻你在听着我的节目,突然发现自己身边空无一人,才察觉自己也并非什么喜欢与否,只是想在深夜有个声音陪伴而已。

早上路过一家德克士,去买海盐冰淇淋,店员说第二支半价,买两支吗?

我想了想还是说好呀。然后吃着吃着,第二支在我手里慢慢融化,甜腻粘黏的液体流到我的手上。我却来不及腾手去包里拿纸巾。

我去小卖部买东西,结账的时候老板娘随口一句“又把泡面当饭呀?”,我讪讪一笑“嗯,有点忙,泡面方便一些。”

回到家,撕开大大小小的包装袋,把开水浇入面饼,然后瘫坐在沙发上,其实我不忙,我有大把的时间都在等待。

有次起床晚了,赶着去上班,不小心就把手机遗忘在了床头上,到了公司坐立不安了一整天。

下了班回到家,着急地打开手机一看,幸好没有错过重要的信息,只收到了两条腾讯的新闻推送。庆幸的同时,失落感突然席卷了自己。

和同事一起出去聚餐,大家嘻嘻笑笑打打闹闹,周旋在各种闲事和笑话之间;大快朵颐后大家分道扬镳,你发现大家不过是那种打个招呼就散了的关系,没有人问你是不是需要搭便车,是不是要回家,回想席间那些瞬间恍惚觉得自己好像一个旁观者。

晚上坐公交车回家,我听歌太入神下错了站,感觉一站路也不是很远,于是就继续听着歌走回家。

耳机里的声音让我无法明确的听清街道上的嘈杂,我不禁看向身旁这条热闹的街道,霓虹闪烁,车水马龙。

那么多人间烟火,然而,我只是从这里路过而已,不必去盘算融入其中。

你是否也?欢迎分享。

其实很多细小的瞬间都会让人产生这样孤独的感觉,不然为何说孤独才是人的本质呢。

让我们来看看对于孤独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百度百科里说——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具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需要,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某种社会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对社会关系的渴望与现实拥有的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人们就会感到孤独。孤独是一种主观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一个人可在众人参与的生活环境中,或者在众皆欢乐的热闹社交场合而仍深感孤独,也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

你看向我的时候觉得我很酷,是因为我独来独往,说话言简意赅,好像对琐事不屑一顾,我一个人可以处理好所有事情。因此,你感觉不到我需要陪伴,甚至不觉得我也会被小小的孤独感包围。

你觉得一个人家庭和谐幸福,手机通讯录里有一大堆人,每天跟父母住在一起,你是不是就觉得他不会孤独呢?

事实上,真正的孤独不是没有朋友,没有伴侣。

有很多人的生活状态,在他人眼里绝对是精彩充实又轻盈的,我有很多朋友。但他们依然觉得自己很孤独。也有很多人,自己一个人完成了所有的事情,但是依然心向阳光,从不觉得孤独。当然了这部分人可能是小部分。

其实羽弦很希望大家可以想想自己对于孤独的定义是否出错了。是否总是在没有人陪伴的时候会下意识地认为,啊今天我好孤独啊。

真正的孤独是空有欲望,可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反过来问问自己,是真的没有人陪吗,还是你根本就懒得交际?

那么你心里所谓的孤独,其实不过是情绪受悲观主义控制而已。

相信听到这里,我的小耳朵们一定已经开始思考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想法和状态了吧。今天,羽弦就带大家来深入地谈谈孤独,理解孤独,不再矫情地孤独,不去害怕孤独,重新定义孤独,甚至是,爱上独处。

什么是孤独?

从哲学的角度看,「孤独」不是一种心理状态,而是客观事实,是人存在的本质。

人人都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人的天性是不愿忍受长期孤独的。

但孤独是人生的重要体验,因为只有在孤独的时刻,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独处是比交往更重要的一种能力。如果说不擅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就简直是一种灵魂的缺陷了。

其实我们首先要意识到,没有人能够永远陪伴我们。无论朋友、家人说白了也都是别人。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三观完全相同的人,自然也不会有一个人可以完美的理解你的全部,与你相融。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话:“有理想的年轻人,即便是孤独,也会慢慢把它藏起来,然后一如既往地走下。面对独自一人,我们的选择,决定着我们的方向。浪费光阴,也许是一时的感官享受。而培养自己独处的能力,将让我们更加卓越。

尼采认为孤独有两种。一种是弱者的孤独,「我」的意义依托他人给予、社会承认;他人、社会一旦不给予、不承认,我就感到孤独。另一种是强者的孤独,他做自己的主人,他的价值不依靠社会的给予、承认;他自我主宰,自我发挥,他不理睬大千世界的诱惑,入世而不为世所累,在创造中提升自己,到达一种宁静与充实。这其实就是独处的两种模式,前者会感到孤独,被迫退回自己的世界,后者则是主动选择独处。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种人,我大学时代有这么一位女同学,她没办法一个人去食堂吃饭,也没办法一个人去上自习;一部电影.上映,哪怕她很想看,也必须有人陪着她去看,否则她就宁可不去。这种一个人的无能为力,毫无疑问一种不自由,由害怕感受孤独而带来的被迫不自由。

有很多人把这种「没有人陪着我,我就什么事都没动力做」的倾向归咎于“孤独”。很多时候,一个人无法独处,无法自己做事,是无力决策,害怕独立承担责任的表现。与其说ta需要有人陪,不如说ta需要有人给自己拿主意,她不知道应该如何自己一个人好好生活。这样的人其实是没有自我的人,她们的内心弱小和恐惧到无法自我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

叔本华说过,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独处的时间也是用来学习、成长最好的资源。你不需要陪另一半,不用照顾孩子,不用花时间应对家庭.生活中的琐事;你的金钱和其他资源也都是自己的。想健身,想读书,想学习,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没有别人能为你做决策、承担责任。

总之,我希望你能够独处,因为有能力独处意味着你获得了个人的自由。不善于和人交往而被迫选择孤立,或者无法忍受独处而不得不找个人陪,这都是不自由的表现。后一种不自由或许意味着-一个人还处在「共生」的阶段,而没有到达「独立」的水平。

当你真的学会独处,你会发现,孤独并不是那么寻常,或者让人害怕的字眼。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定义孤独:“孤独原本是人生常态,生命中曾有过的所有绚烂,都将用寂寞偿还。”

李白曾写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个人的内心有多绚烂,他所看见的世界就有多耀眼。一个苍白的内心,是空虚的,很怕独自相处,总是想要在喧闹处,解除自己的孤独与寂寞,殊不知曲终人散时,我们终将还是要和自己相处。

我们所谓那些孤单寂寞冷,说白了不过是自我不够充实的无聊。

庸人无聊,天才孤独。

孤独不是百无聊赖,不是孤立无援,而是拥有众多,可支配众多,但独独没有需要,也没有被需要。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要去获得什么,对于自己未来要走的路一无所知。

我于世界是生命,世界于我是世界,他人于我或是亲人、朋友、导师、搭档、恋….我于他人始终是他人。

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许是因为大多数人惧怕孤独,孤单已经慢慢变成一种“罪过” 了。

如果你没有找到那个所谓的另一半,似乎你的整个人生就会被打上不完整的标签。

大街上,电影院,甚至是互联网上,成双成对的人们随处可见。

可是何不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把维持某种关系摆在生活的首要位置?

这些独立的人们其实并非完全孤身一人或是社交无能,事实上,如果需要的话,他们大多数人都会是最外向或是最有魅力的,因为他们的头脑是最清醒的,甚至可以和自己打交道。

只是他们关注的是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的,要做的。

也许,当我们的精神境界真正丰富到一定地步的时候,我们又会陷入孤独的涡旋。那些有着超越时代观点的伟人,他们所拥有的精神深度已经不能为世人所理解了,一生不得理解,茕茕孑立。

但我坚信,在这种人的世界里,孤独和痛苦不沾边,即使孤独,他们也能体会到自由、浪漫的独处。

为什么我们无法做到那样?去换个角度看孤独呢?

回到我们开头说的,那些,把你带入孤独情景的事情。

过一个没有计划,没有责任,不去社交的周末。待在家里跟自己最喜欢的事物待在一起:看看美剧,点个外卖,穿着运动短裤。

自己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如果是悲剧,可以更好的沉浸在无人打扰的泪流满面中;如果是喜剧,那你可以自己享用整桶爆米花,何乐而不为呢?

跟朋友们或是重要他人一起吃晚餐当然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一个人享用晚餐有何不好呢?你不需要迎合他人的需要、预算或是审美偏好,另外,你可以独自享用所有的美食。

晚上坐公交车回家,耳机里放着音乐,感觉到时间的流逝,世界于我只是过客。那就把自己当作一个行者,走走停停,看一切属于你的,不属于你的风景,连街角的霓虹都带着红尘里独一份的美。

孤独是我本身,我接受并包容它,理解并享受它。

复杂是我,简单是我,交际是我,独处是我。未来将会一如既往。

                           

中国校园之声,青春的声音,我们一起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