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稿库 正文

最in话题-童之恶,孰之过矣?20200428

小编 |

大家好,我是来自武汉的石皓天,您现在选择收听的是中国校园之声电台,中国大学生第一台,青春的声音,我们一起聆听!欢迎在每周二晚上八点收听最in话题!

前段时间,安徽郎溪一名十三岁男孩杀害十岁堂妹并抛尸这一事件在网上引起热议,在这种让人极度不适的悲剧背后可能隐藏着各种各样引人深思的问题,那么今天小天就要跟各位小耳朵们来聊一聊“童之恶,孰之过矣”

各位小耳朵们不要忘了在节目收听过程中,你可以参与到我们节目互动,我们的互动方式有以下几种:

登录电台的主页,www.fm520.com发送小纸条即可参与互动,当然了,在我们的电台主页,你也可以了解更多的节目动态;同时呢,大家也可以通过蜻蜓fm收听我们的节目,在蜻蜓直播间与我们互动留言;如果您对我们的节目有任何的意见或是建议的话呢,也可以搜索我们的官方微博中国校园之声或是我的个人微博:小天不想睡懒觉,就可以在微博下留言参与互动,我们都会认真阅读并尽快给您回复;此时此刻,如果您想与我们或者全国各地的小耳朵们互动的话呢,就来加入我们全国小耳朵聚集地吧,加入我们的中国校园之声听友群,我们的群号是204929421(两遍),您还可以打开微信,搜索fm520,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4月18日,安徽宣城警方发布通告,此前走失报警的女孩杨某婷被13岁男孩杨某侵害遇难。18日上午,根据杨某供述并经现场指认,警方在梅村一灌木丛中找到杨某婷的尸体。多位村民向记者证实,被害人与嫌疑人是堂兄妹关系。同村一知情人称女孩很可怜,从小性格老实,其母亲常年不在家。据悉,郎溪县公安局称案件已移交上一级公安机关办理,具体案情暂时不便透露。

我国刑法的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无论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但是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频发,而立法关于十四周岁刑事责任年龄的设限,使得现实中对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却又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只能“一放了之”或“一罚了之”。2019年辽宁大连杀害了十岁女孩的蔡某某也是因为未满14周岁,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仅仅是被收容教养。

是否有必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达,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也不断被曝光。人们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也反映出大众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可无论我们对刑事责任年龄持有怎样的观点,对于本案,面对一名十岁女童的离世,那种义愤填膺,甚至觉得“不杀不足以平民愤”都是正常的。关于这种“杀人偿命一刀切,不考虑年龄”的建议,似乎让人酣畅淋漓,可细细想来,这已然是社会的悲哀和另一种程度的恐怖了。

我们不要以暴制暴,只希望以公义还公义。

法律是否可以做出一定的调整,提出一种比收容教养更加严厉的惩罚?而在我国,除了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之外,是否可以针对未成年犯罪者不同的罪行来定罪量刑,改变一刀切的形式,让法律更加人性化?相信这些问题会在将来得到解决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诚然,针对社会上屡见不鲜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并不是唯一值得大家探讨的话题,我想不管是社会还是家庭对此都要负上一定的责任。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之所以如此让人如此震惊,是因为它冲击了大众对于人性之恶的底线。校园暴力尚且让人不能容忍,更何况是一名13岁的男童对自己的堂妹下如此狠手。

其实这件事情让我想到了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学说,那就是荀子的性恶论。在先秦时期,荀子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其实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它的本质刚好是无所谓善恶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所以更加强调后天礼法的约束。

我们不由得联想到在此事件中,已经13岁的男孩,按理应该已经接受了一定的小学教育,可他人性中暴虐的一面仍对一名十岁的女孩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学校的教育是否存在问题?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学校的形象是否还是单一的语数外?我们总说孩子还小,可如果不在小的时候就给予他正确的价值观导向,那么谁又能为他日后的错误买单呢?

在《亲爱的弗洛伊德》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是非观的孩子,是这个地球上最可怕的生物,他们有好奇心、行动力、破坏力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可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一名青少年的教育而言是多么重要。而学校并不是唯一需要对孩子是非观教育负责的主体,在这方面,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应该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

其实,这则新闻也反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根据知情人提供的消息来看,受害人的母亲是常年不在家的,这说明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除了对其的同情之外,我还想到某个节目的一个辩题:如果爸爸一周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于20小时将被取消爸爸称号,你怎么看?

我想这个曾经引起网民热烈讨论的辩题其实就是“新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缩影,处于同一屋檐下却见不到面或者讲不到几句话的家人,真的可以给到一个孩子心灵上的家庭感吗?

随着社会节奏的改变,许多家长忙于事业或者因为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往往没有时间和耐心陪伴子女,虽然住在一起,但是很多人还是将子女交托给老人,疏于教养,导致孩子缺失了来自父母的精神关爱。

无论是受害人杨某婷,还是施暴者杨某,他们都属于情感上有缺失的孩子。情感上的缺失容易让人变得孤僻,又或是放大心里的阴暗面,而在很多类似未成年人犯罪的新闻事件中,家庭教育扮演的角色也许不是那把明晃晃的刀,但绝对是燃烧火焰的那堆干柴。

不要让教育缺勤,不要让关爱缺勤,如果说学会做人是成为人才的前提,那么做人的前提必须是先学会善良。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懂得爱人,那么你也要让他感受被爱。我想无论是社会、学校、家庭还是法律,都希望营造一个更好的氛围,让孩子健康成长,懂得尊重,敬畏生命,学会善良。

好了,以上就是今日最in话题的全部内容了。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新闻资讯和时事热点的话呢,可以登录腾讯新闻,在今日话题频道发现更多精彩内容。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周二晚八点,不听不散。

                           

中国校园之声,青春的声音,我们一起聆听!